2025年7月21—22日,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首都图书馆主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东亚知识文化教育研究所(韩国)、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以及我校新成立的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14个教学科研机构共同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希腊、韩国、日本、越南和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籍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我校特聘讲座教授、我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清教授,我校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周余姣教授,我校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晓霞老师受邀参会。
此次论坛设置了四大核心板块:主旨报告、13个专题子论坛、典籍新生·AI创意分论坛以及海报快闪。此外,会前还召开了4个工作坊指导学员开展古籍数字人文实践演练。
在7月21日下午的“资源与人才建设”子论坛上,周余姣教授作了《数字让古籍新生——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设想》的报告,介绍了我校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人员构成以及工作计划,并对古文献学研究与古籍保护事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实现新发展做出了展望。周余姣教授还作为“历史地理”子论坛的召集人主持了该分论坛的汇报工作。

图1 周余姣教授作报告
在“文化遗产”子论坛上,黄晓霞老师作了《基于本体的中国传统手工纸知识图谱构建研究》的报告,讲述了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数字时代的研究需求,分析了传统手工纸本体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知识图谱的实现路径。
在7月22日下午的“典籍新生·AI创意”分论坛上,张志清教授作了大会致辞,指出了AI对典籍挖掘和活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个观点:一是大众阅读决定着典籍挖掘和活化的条件;二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是由民族情感赋能的;三是从古籍数字化到数字文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最后,张志清教授对分论坛的精彩汇报进行了总体评议,重点指出AI文化创意设计要注重文化符号与精神、工艺图材质、设计语言和创新传承诸要素,同时提出艺术应与知识实现关联,典籍的活化可由艺术导入,进而扩展到知识的呈现;典籍的挖掘与活化需要达到引导大众开展阅读的效果。

图2 张志清教授致辞

图3 张志清教授对参赛作品予以点评

图4 我院参会教师合影
通过参加本次论坛,我院代表我校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古籍数字人文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与文化传承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