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其他学术活动 >> 正文
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
2020-11-09 08:42  

2020年11月6日,“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承办。《广州大典》主编、编纂委员会主任陈建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张志清,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郑建明,以及来自国家档案局、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及古籍保护相关专业机构30余家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约60余人出席会议。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研究馆员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林俊洪主持开幕式。余敏斌副书记在致辞中感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中山大学的信任与青睐,选择中山大学连续两届举办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并指出“文献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一直是中山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它是符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是值得联合各方之力共同开垦、耕耘的希望之地。苏品红主任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十三五”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为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做好“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指导意见。


本次会议旨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古籍保护学科的建设,推动古籍保护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发展。会议邀请国内古籍保护研究、实践及人才培养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及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负责人共商古籍保护学科的重要议题。会议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三个环节。陈建华主任在会议上指出,在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连续开展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应对古籍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予以持续的高度重视,期望能够建立健全古籍保护学科体系,推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


△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开幕式



01

主旨报告环节


第一场主旨报告的主题为“新时期新篇章:‘双一流‘及新文科语境下的学科建设谋划”,张志清副馆长、郑建明教授分别从“十四五”时期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新文科背景下新兴学科建设等角度进行了主旨报告。


张志清副馆长的报告题目为《古籍保护与学科建设》。他在回顾“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行以来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整体勾勒了古籍保护的主要内容、知识体系。他指出:古籍保护上游包括古籍保护、揭示、服务,中游是整理与研究,下游则是整理及出版;与此同时,古籍保护阐释、应用、推广非常重要。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他介绍了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社科院研究生院古籍保护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认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应进入各系统、应积极开展整合工作,文化遗产应划分为单独门类。


△张志清馆长发表主旨报告


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以《公共文化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建设》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他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构想等方面展开,认为目前公共文化的学科建设呈现泛在化特征,需加强学科理论的建设;郑教授认为古籍保护是交叉科学、其学科发展应当融入国家发展中去。


△郑建明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第二场主旨报告的主题为“新学科智谋划:新设学科及学科方向的建设路径”,由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主持,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室三室荆秀昆主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春辉分别进行学术分享。


荆秀昆主任的主旨报告主要围绕古籍预防性保护技术,他对古籍预防性工作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古籍预防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并提出应对措施。他认为应当把古籍看作生命体,创造最适合的古籍保管保存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载体及古籍上信息的安全,最大限度延长古籍的寿命。古籍保护需因地制宜,应从根本、本源出发。与此同时,他指出古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是古籍预防性保护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詹长法研究员作了题为《纸质遗产保护修复与人才培育的创新机制》的主旨报告。他分析了我国文物资源与保护修复现状,包括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文物事业机构和经费增长情况、人才队伍等;介绍了意大利纸质遗产保护情况、专业及课程设置、人员培养模式;探讨了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数字化目标导向,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修复技艺决定着遗产保护发展的大趋势


华南理工大学张春辉教授以《制浆造纸视角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他主要从造纸视角谈古籍保护与修复,他认为古籍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应当利用现代造纸科技为古籍保护与修复助力;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相关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最后从定位与顶层设计、本硕博分层次(以本为本)、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强化理论与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建议。



02

专题报告与研讨


在下午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最新进展”专题报告与讨论中,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古籍保护方向的负责人分别从学科建设、培养机制、课程设置、就业等方面就本校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与分享。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靖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建议设置“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新的学科门类,且建议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为一级学科,古籍保护除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还应该包括传承性保护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筹建区域修复中心、探索教学医院模式、筹建文物修复医院等解决策略。


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孔庆茂认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应产学合作,服务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李征介绍了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经验。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周旖副教授从本硕博教育层次、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情况、师资及教学与科研条件等方面介绍中山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经验,并指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前提下古籍保护学科获得发展的重大机遇。


专题研讨环节由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蕾研究馆员主持,参会专家及代表就古籍保护人才的社会需求、古籍保护的招生与培养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共识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最后,程焕文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表达了对广大学者参与到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热潮中的期望,并希望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延续开办。


△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合照

(本文转引自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InformationWorl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xtkht9f-v3GxWlNoR6G8g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